close

  中國江蘇網6月11日訊(通訊員 李英 記者 袁濤)我國第一顆導彈“東風二號”,第一顆人造衛星“東方紅一號”、第一艘飛船“神舟一號”、第一艘載人飛船“神舟五號”……在我國的航天發展史上,有很多個“第一”,都與他息息相關。他,就是我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、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戚發軔。近日,戚發軔院士作客南京理工大學,與師生們一起分享了中國飛天夢的實現歷程,並欣然為南理工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同學們題字:“熱愛祖國,崇尚科學,胸懷全局,註重細節,為強國夢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!”
  要想吃饅頭就得自己準備白麵
  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航天領域?戚院士表示,太空有資源,有很多地球上沒有的東西,我們可以利用,這就是財富。人類的生存空間已經由陸地、海洋、天空(大氣層以內),拓展到了第四空間——天(大氣層以外)。國家主權現在有領土、領海、領空,將來還要有領天。
  戚院士對胡錦濤同志在“神舟六號”飛船發射成功後的講話記憶猶新:“無垠的太空是全人類的財富,探索太空是全人類的追求”。太空資源是屬於全人類的,所以中國人也要去探索太空,這是我們的追求。世界各國的政治形勢瞬息萬變,不管在哪一方面依靠別的國家總會遭人掣肘。“要想吃饅頭得先有白麵,這個白麵要我們自己慢慢去準備。”
  “經過將近六十年的努力,中國已經成為航天大國,但還不是一個航天強國。”提起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,戚院士既有喜悅,也有時不我待的急切。他說,“成為航天大國要具備三種能力:進入太空、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能力。我們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。”
  戚院士說,1970年4月24日,“長征一號”火箭把“東方紅一號”衛星送入太空,標志著中國具有了進入太空的能力。“現在,我們已經可以把10噸重的物品送到近地軌道,但這樣的能力與世界強國相比差距很大。美國、俄羅斯、歐洲和日本,都有能力把20噸以上的物品送入太空。我們正在研製的‘長征五號’大型運載火箭,預計將於明年發射,屆時運載能力可超過20噸。”
  提起“長征五號”系列運載火箭,戚院士還“悄悄”告訴大家一個小“秘密”:我國之前研發的運載火箭都很‘纖細’,沒有外國的粗,火箭直徑最大都控制在3.35米以內,原因是什麼呢?“因為火箭是在北京製造的,但是發射地點不在北京,這就需要通過鐵路運輸把它運到發射場去,途中要經過涵洞,涵洞所能通過的運載物體的寬度最大就是3.35米,火箭如果粗了,運不過去啊。”
  戚院士的“小幽默”讓在場的師生們都笑了起來。“粗直徑的大火箭是需要的,但怎麼運輸是個頭疼的問題,我們沒有自己研究的大飛機來搞空運,唯一的方法只有走海路。”明年我國會在海南文昌縣建成一個新的發射基地來發射“長征五號”。據瞭解,“長征五號”的直徑達到了5米。
  2020年前中國空間站將在太空“安家”
  中國人的飛天夢由來已久。1992年,我國正式啟動載人航天工程,確定了“三步走”戰略:載人飛船階段,空間實驗室階段和空間站階段。戚院士表示,“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,是為第三步建立空間站做技術準備,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突破四項關鍵技術。”
  第一項就是出艙技術,這個已經由“神舟七號”完成。另外三項技術,即:交會對接、補加技術和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,就得通過空間實驗室完成。其中,交會對接是最複雜、風險最大、規模最大的項目,就是兩個航天器要能在軌道上交會對接,為空間站提供補給。補加技術就是我們需要研製一個貨運飛船,能把幾噸重的貨物送上去。
  說到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,戚院士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,他說:“水和空氣如果一直指望運送是送不起的,每運送一斤就要花費幾萬元。就像你買個汽車可以,但是養不起。因此,要讓空間實驗室以及將來的空間站,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可循環環境,要讓水和空氣可以循環再利用,還可以在太空培養食用生物。”這四個問題都解決了,中國人才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己的空間站,進而建立太空家園。
  戚院士還表示,如果俄羅斯的國際空間站在2020年前結束使命,屆時中國空間站可能成為人類唯一的空間站。未來在空間站上,中國科學家將與國際科學家展開合作。
  說到載人航天的意義和效用,戚院士說了一個小笑話:現在小孩用的“尿不濕”,當年就是為航天員準備的,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產業。戚院士說,航天事業帶動了科學和一些產業的發展,像微波爐技術最早其實也是應用在載人航天領域的,現在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。當前,太空育種也已開始產生效益。有些植物的種子在天上運行一段時間以後,能夠培育出更加優良的品種,它們具有產量高、抗病毒、營養豐富等優勢,像甘肅的辣椒、陝西的豇豆都已在市場上得到推廣。
  做好崗位工作就是愛國
  中國航天事業從零起步,到進入航天大國的陣列。作為中國航天工業的重要參與者、見證者,戚院士感觸頗多,他說,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精神。
  幾代航天人在實踐經驗中凝煉出來的中國航天精神是“自力更生,艱苦奮鬥,大力協同,無私奉獻,嚴謹務實,勇於攀登”。
  戚院士重點向在場的師生們介紹了航天系統的三大精神:
  第一個精神就是航天精神,核心就是自力更生。”從設計通訊衛星,到設計航天飛船,戚發軔始終秉持著“自力更生”的航天精神,他說,“中國的航天精神,核心就是4個字‘自力更生’,靠別人靠不了,必須靠自己。”
  第二個精神就是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核心是愛國。戚院士說,一個偉大的科學家、有成就者首先必須是個愛國者,有愛才有奉獻。愛國不是抽象的東西,愛國就是愛事業、愛團隊、愛崗位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,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好就是愛國。
  第三個精神就是載人航天精神,核心是“特別”: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鬥、特別能攻關、特別能奉獻。戚院士說,當國家特別需要你的時候,你就得拿出特別的姿態來,因為“我們確實失敗不起”。
  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了一輩子的戚發軔載譽無數,風光無限。他在青年學子面前卻一直強調寬容失敗。他說,自己也曾失敗過,“當你第一次遇到失敗的時候,你自己都不能寬恕自己”。“1962年,我們研製的第一顆導彈‘東風二號’發射失敗。當時我們親眼看著它‘摔死’,爆炸了。”時隔多年,戚發軔回憶這件事時仍然很痛心。
  “對於前期的工作、一些基礎的、研發的工作,是應該允許失敗的,要寬容失敗,否則怎麼創新呢?人總有失敗的時候,只要繼續努力攻關,最後總會成功。”戚發軔藉此勉勵南理工學子,“你們都還年輕,以後如果參與祖國的航天事業,必須要有不怕失敗的精神。”
  講座結束後,戚發軔院士與學子們親切交流,在與科技發明“小怪才”丁雲廣的對話中叮囑他,要註意鍛煉身體,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。  (原標題: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走進南京理工大學 與學子共話飛天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g72sgxai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